您所在的位置:

首页> 资讯
渭河上的华州古渡

时间:2023-04-14 15:26:28    来源:渭南日报


(资料图)

古渡(资料图)

渭河新修码头(资料图)

刘高潮
渭河是关中的母亲河,养育了两岸儿女,璀璨夺目的渭河文明,是古老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陇海铁路修通以前,渭河航运千百年间都是长安(西安)的黄金运输线,那时河道帆樯林立、百舸争流,运输业一派繁忙;渭河两岸码头星罗棋布,人流南来北往,各种商品货物车运船装,承载着两岸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希冀。
自渭河诞生,常年奔流不息,冲积出关中平原,流到华州段,南至秦岭北麓,北到渭北东西长40里的沙梁,20多里宽的平川都是行洪之地,枯水季节主河面也有200多米。每次洪水,河床南迁北移改道无常,两岸土地随河变化交错,百姓耕种收获,婚丧交际,只得乘船摆渡。两岸码头也随渭河改道或撤或设,大约十年一个变化,这便出现了一个渡口多种称谓,但当地百姓心知肚明,晓得那是哪儿,那里可以过河。商铺宿店货摊,也随码头变迁,为行人提供了方便。
今天的华州区古为郑县地域,南北朝起至明清均是华州府所在地,上世纪初改为华县,2015年撤县设区改回华州。西来的渭河流到赤水河入渭口,便进入华州;东流到方山河入渭口进入华阴地界,这区间四五十里主河航道是华州与临渭、大荔两区县的界河。两岸百姓以传统主流为界,河离谁家近,谁家设码头,方便通行管理,分头到对岸种地。河道摇摆不定,码头变换无穷。据《华州志》《华县志》记载,古华州地段河南岸建有渡口10多个,分分合合到1949年还有7个,从西往东排列,有詹刘渡(三涨渡)、太平渡、王里渡、解家渡(秦家滩渡)、下庙渡(周家庄渡)、北王渡(柳家、秦家渡)、北拾渡(拾孟渡)。与华州区相对的北岸,是临渭区的苍渡、孝义,大荔县的张家、沙洼、槐园、苏村(堡子)、洪善(红鳝)、一头(溢渡)。再往东是大荔县的三里(陈村)渡、阳村渡,南对岸就到了华阴地界的冯家堡子渡。
华州地面第一渡詹刘渡口,古称刘家码头,老辈人讲明清时就有,南岸人去渭北古下邽(下吉)县、上世纪初时的五一县必经此处,渭河大桥修通后,人车绕道渭南县城东桥,渡口开始衰落。后来汛期渭河倒灌逐年加剧,华州段防洪严峻,为阻挡渭河南侵,1964年建起逼水矶头——詹刘险工,才有了詹刘渡称谓。以前也叫后李麦王码头,因后李、三涨、大涨、麦王村距离不远,外地人把渡口名字叫窜了,但叫三涨码头时间更长,取渭河涨水次数增多之意。它地处华州赤水镇管辖,赤水是陕西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地区,革命领袖和著名进步人士曾经此渡转移接送,来去陕南陕北,解放战争初期中原突围的新四军都从此秘密渡过渭河。当地人一说三涨,都会自豪地讲:它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过贡献!如今詹刘险工,是华州防洪的西大门,历年多次抢修加固,抗洪能力全面提升;2013年实施河水文化绿化建设,为沿渭群众提供了亲近自然河流的平台。
沿河东行10余里,是华州原辛庄乡渭河南岸的太平渡口,正对面是老渭南县(今临渭区)的孝义金滩。古时渭北人来华州,大都自太平渡过河。1964年始修渭河南岸防洪大坝,随之整顿水陆交通,从前肩扛人挑、车载马驮的要津太平渡,渐渐“门前冷落车马稀”,仅剩两三条木船摆渡,随后变成了劳动生产性质的码头,供人们过河种地收获之用,交通运输几乎没了,过河跑到西南方向的后李码头。河南地面今属赤水镇管理,太平渡也彻底歇业了。有人说古时东边不远处还有个渡口,在魏三庄之北,后来与太平渡合并了,现已不可考。
渭河流到以前的侯坊乡,镇北是王里渡码头,自古为华州最大官渡,形成华州八景之一的“渭川晚渡”。古代华州府辖管渭北各县,如蒲城、下邽(下吉)官民商伍、邮驿差役、贩夫走卒、平头百姓、引车卖浆、三教九流之人均在此渡河。上世纪初的县志记述“渭河行船,麦棉炭盐铁等”“秦豫晋间货物,均借此转输。”古诗胜赞:“华郡堂堂枕渭流,夕阳日日往来稠。一篙清浅斜晖影,两岸喧腾伫待舟。”描述的就是渡河景象。1923年鲁迅先生来西安讲学,东归时曾在此解缆下船暂住一夜,休息后继续东
下。有老者言:这里自宋以来就是朝廷官办码头,相当于水路驿站,北宋名相寇准先祖是王里渡行政村寇家庄人,其父亡后族人将家迁到渭河以北的下吉(邽),他侯封寇莱公,街道建有一座纪念牌坊,民称侯坊镇,码头又名侯坊渡。当时的政府设立莱公乡,王里渡码头设有管理站,任命渡河船长一名、管事勤杂3名。那时渭河两岸人流密集,摆渡仍繁忙,可惜此景已定格在历史的典籍里,古渡已是昨日黄花。
到了石堤河入渭口,对岸是原大荔县张家公社,河南岸东3公里左右的古渡是南解(hài)码头,今人习惯称作“秦家滩”渡口,它属华州下庙镇南解村管辖。这里繁华时,此码头曾接替王里渡的功能摆渡。
下庙镇北的滨坝渡口,古称周家庄码头,今天建有国家黄河委员会渭河下庙水文站,站北1公里就是渭河,河上有钢壳船搭建的浮桥,可以通行拖拉机、小汽车;水大时有钢缆船渡。这里渭河干流较窄,河水淘得深,自古船舷能紧靠到岸边,没有浅水沙滩,人们不用蹚水沾泥上船,在两岸百姓中产生了一条歇后语:“周家庄的码头——干上干下。”大家常用它挖苦讽刺小气吝啬之人,是周家庄的码头,不愿出“水”——掏钱的意思。滨坝自古有用木船搭浮桥的习惯,后来政府重视,曾用过木船浮桥、水泥船浮桥、钢壳船浮桥,平时浮桥通行,汛期浮桥、船渡运输结合,全年马车行人畅通无阻。今天已改为钢壳柴油机渡船,向现代化靠近了一步。
渭河流过罗纹河口,是华州原毕家乡界的北王险工,这里原叫柳家渡,渭河干流就在柳家村北一二百米。后称秦家渡,是因柳家属秦家大队管辖。柳家村西有座药王庙,古时每涨一次水,渭河向南崩移半里,一直崩到药王庙西北角,河水贴着庙宇西墙才端直向东北流去,自上世纪初到1966年,药王庙纹丝不动,当地传说药王救过龙王命,六六大顺时,龙王给药王爷送鱼谢恩哩!因为每年农历六月六前三天、后四天准涨一次水,河面漂游的全是鲤鱼鲶鱼,农村人祭药王捞鱼打牙祭,即使今天老庙没了,年年河鱼到时照流,没人解释得了。北王村在柳家南一里,1964年为防御洪水,渭河大坝修在北王村南,坝北的柳家、北王等村庄迁到坝南,分散插入秦家、北刘两个大队。这里渭河主河道距离大坝不到一公里,为保坝修建逼水矶头工程,留下北王险工,渡口就在矶头旁边。1968年8月渭河发洪水,大坝在此西决口,好在政府组织抗洪,损失减到了最低,但此后码头成了专供农人过河种地收割之用。到今天,特别是“03·8”洪水袭击之后,渭河北移了二三公里,码头几乎消失,偶尔还能见到一两只小船。
渭河从药王庙遗址向北冲去五六公里,直抵北沙梁下北岸大坝,再往东一个大湾又是三四公里,这里建有大荔县苏村公社三大码头,堡子、洪善(红鳝)、一头(溢渡),端南三四公里是华州最东北的毕家乡政府所在地王宿古镇,古今两岸交通要冲,苏村码头船多船大,经常摆渡大卡车。渭河自溢渡折向东南,冲向对岸孟村,经拾村流到北拾坝下,又流往东北去了,便有了旧时拾孟码头,今天的北拾渡口。这一个大S给两岸甩出上万亩河滩地,一马平川不遮望眼,没有树木果园(三门峡库尾区为行洪不让种树),天气晴朗时可眺见东方百里开外的中条山脊。每当冬季大雪,这里满目洁白,是农人牵狗撵兔的天然猎场;阳春麦子拔节、豌豆开花,招蜂惹蝶,是踏青的打卡地;夏收刚过,抢时间播花生、栽红薯、种豆子,要是秋季不涨水,定是一个大丰收,即使涨水淹了,权当肥了田,来年肯定长一料好麦。近年来,环境综合治理措施得当,渭河水灾减少,北拾渡口成了典型的生产码头。随着上游渭南渭河大桥通车,下游大华公路阳村大桥修通,渭河大S湾的苏村到北拾各码头,都已经衰落了。
以前渭河各渡口,整天车水马龙,川流不息,尤其逢会赶集,两岸游人如过江之鲫,热闹非凡。上世纪六十年代,为方便群众往来、渡河劳作,政府购买一批新船大船,拨给各渡口,一船可载客四五十人、8挂马车、4辆汽车。再后来把人撑渡船,改成两岸加设钢索手拉,既轻快又省力;有的还试用过拖轮、柴油机改装木船,更加便捷交通。但随着斗转星移,沧海桑田,岁月更替,时代变迁进步,社会加速发展,现代公路、桥梁运输设施大量建设,渭河渡口的船运功能逐渐退去,那些码头上的美好传说和有趣记忆,已成为历史,而渭河依旧不舍昼夜地东流……

标签: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